本報記者 桂傑 實習生 吳雪陽 朱雨陽《中國青年報》(2014年09月08日03版)
  漫畫:CFP供圖
  一條狹長的衚衕,兩側散佈著一些垃圾池,暗藍色的污水從縫隙中慢慢溢出來,蒼蠅在旁邊亂竄著。抬頭一看,密密麻麻搭設的電線橫三豎七地布在頭頂上。臨街而設著沒有門面的小吃店,食物蒸騰起來的油煙瀰漫在上空,再往裡走幾步就能看到剛剛打好的一口口地下井……
  這裡是清華大學西北側的水磨社區。從清華大學往北走約300米,路東側即可見到整個社區,南北約有300米長,東西長約200米。
  水磨社區的房屋大多是二三層的小樓,社區里有兩條南北向的小街,小街窄得連一輛汽車都無法通過。這個面積只有0.25平方公里的社區,常住的本地人口不到1000人,外來人口卻有七八千人。大批在中關村以及周邊的打工者和留京工作的大學生選擇在這裡租住。
  社區里的老居民說,以前這裡叫水磨村。上個世紀80年代,村子周圍還有不少農田,當時這裡只有百餘戶居民。到了2005年,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北漂人口增多,村子里陸續蓋滿了各種小樓,樓房與樓房之間,往往間隔只有一兩米。幾平方米的小屋子裡擠住著一家人,在這裡算不上新鮮事。由於樓體靠得很近,很多房屋連空調都沒法安裝。
  目前,水磨社區正在鬧水荒。臨街的一個商店老闆坦言,這兒的環境的確很差,平時用水就很難,二樓基本沒水。說著,老闆走到旁邊的一個水池打開一個水龍頭,一股細細的水流從水管里流了出來。“年輕人都去上班了,現在這個水還算大的”。
  直走,右拐,再左拐,一直走到水磨社區最裡面的一個巷子,年輕人卻沒看見幾個。“現在他們都在外面上班,白天這裡都沒人咯。”一位姓關的房東阿姨在旁邊提醒道。她對於外地人顯得很友善,在她這裡的租客有十來個,有的租了一年,有的半年,最長的租戶已經住了4年。“您別看地兒,水也不方便,可這些外地人已經習慣了,這裡租金便宜,五六百塊錢,還能住單間,對他們而言,已經能滿足基本的生活了”。
  在這個衚衕里生活的年輕人包括各種類型的,有大學畢業在京漂著的,有公司的低薪職員,還有一些從事體力勞動的外來務工者。在水磨社區和這些人聊天,感覺他們已經不是一種純粹的居住狀態,而是北京周邊一種鮮活的生存圖景。
  “在北京有更多‘做夢’的機會”
  晚上7點左右,衚衕里慢慢熱鬧了起來,年輕人們三三兩兩地下班回來了。每到這個時候,陳剛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從自己住的小閣樓的樓梯上匆匆忙忙地走下來準備去衚衕口買盒飯。像這樣的日子,他在北京已經過了4年。
  “深圳、上海、西安、杭州……”剛剛30歲的他,從鄭州大學畢業到現在,8年的時間已經跑了大半個中國。最後,留在了北京,在中關村從事電子商務的相關工作。
  每天住在從這頭到那頭“走兩三步就能走到頭”的房間,而且吃水要靠從樓下往上搬,陳剛說他已經習慣了。“其實住久了,也沒覺得有什麼不適應的,年輕人的適應能力都超強的。”陳剛憨憨地笑了笑,在他看來,這裡也就是晚上睡一覺的“臨時住所”。“唯一可能不適應的就是用水不太方便,但是大家都一樣,跑樓下洗就好了”。
  聊起住在這裡的原因時,“交通便利且臨近大學”成了陳剛認為的“首要因素”。“在這裡租房的,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在中關村附近工作,坐兩三站公交車就到了,也有很多人騎自行車上下班。年輕人愛睡懶覺,這樣早上也能多睡會兒。”陳剛說。
  “其實也有年薪幾十萬元的人在這裡住,這裡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跳板,或者是奮鬥過程中的一個經歷。”陳剛說,“這些來來往往的人裡面很多是清華、北大畢業的學生呢。”
  陳剛曾經去深圳工作過一段時間。“深圳的工作節奏太快,那裡的工作狂遍地都是,通宵達旦、黑白顛倒地工作。”回想起自己在深圳的經歷,陳剛直言自己接受不了。不過,在他看來,真正讓他留在北京的更是一種鄉土情結。“這裡有我的‘根’。這個‘根’並不是你有房子、有車,而是一種情結,一種歸宿。深圳離我家太遠了,在那裡總覺得空落落的。”在河北生活的父母是陳剛放棄深圳的原因之一。
  生在農村,信息閉塞,這讓陳剛從小就一直想到外面看看,北京這個離家最近的大城市成為他“最好的選擇”。“80後的我們身上有著70後的影子,有著90後的理想。”這是陳剛對於自己這代人的評價。在他看來,在這個年齡,掙錢並不是唯一的目的。“上學、畢業、結婚、生子……這種按部就班的生活已經不是年輕人眼中完美人生的軌跡。在北京有更多‘做夢’的機會,機會、夢想對我們而言才是一切”。
  “在這裡,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工作。”就是這樣一個信念,支撐著像陳剛一樣的年輕人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在他眼裡,“所有的殘酷只是生存的必然”。
  “不是每個北漂族都想在北京安家立業”
  “不是每個北漂族都想在北京安家立業。”這是馮科見到記者時說的第一句話。
  馮科是今年剛畢業的大學生,初來北京,人生地不熟的他,一心想找便宜的房子。他在一家網站工作,6個月的實習期,每月只有1300元的工資,但倔強的他不想向父母伸手,“畢業了,再找他們要錢,怎麼都張不開嘴!”於是他每天都計算著怎麼吃住最省。最後,他在清華大學西邊的水磨社區找到了一處可以跟人合租的房子,20平方米的房子,900元的月租,3個人平攤,“大家都是剛畢業的,雖說之前不認識,也算是同病相憐吧,忍忍就過去了!”
  馮科居住的房子是平房,有點潮濕陰暗,周六在這裡休息,日光燈白天一般也要亮著。屋子裡的傢具很簡單,1張桌子,3張單人床。每次洗了衣服,都要晾曬到屋外。每到周末,馮科的一個娛樂活動是約上幾個朋友到清華校園裡找地兒打籃球。打完球,他經常光著膀子回到租住的地方,因為在球場附近的公共廁所裡面,把衣服順帶著洗了。
  工作還未轉正的他,心裡另有打算。馮科並不准備在北京長待,“這兒的房價太貴了,買不起房,娶媳婦也難啊!”馮科的打算是在北京工作兩年,攢一筆錢,然後回河南老家考公務員,“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基層公務員雖然辛苦,卻很穩定,醫療、住房什麼的都不愁。”在網站工作經常需要加班,過完整的周末幾乎不可能,但他並不覺得累,回到住處上不了網,“有些時候我還寧願加班呢,可以在單位上上網”。
  在北京的經歷讓他看到了現實的殘酷,“像我們這樣的,在北京打拼一輩子也不見得能買得起一套房。趁著年輕,在外面闖一闖,看看外面的世界,至少將來不後悔。”大學畢業沒有直接考公務員,他就是想讓自己在外面多看看,多一些磨練,“走著走著也就成熟了,心也就沉澱下來了”。
  “有獨立洗手間可以洗澡已經很奢侈了”
  順著水磨社區旁邊的地鐵四號線一路往南,倒一號線,再換乘十號線轉到亦莊線。從北京的西北角到東南端,跨過大半個北京,在亦莊橋站附近的大羊坊,也有和水磨社區一樣的年輕人在北京的聚居地。
  住在大興大羊坊的方強今年7月正式成為北漂的一分子。
  從大羊坊公交車停靠站旁邊鑽過一條柵欄,走過“城鄉接合部”一樣的小街,穿過一大片桌椅鋪滿路邊的臨時燒烤攤,方強回到了“家”,一棟看上去像是自建的四層小樓,每一層都密密麻麻地佈滿了長得一模一樣的小單間,這裡面有一間目前屬於他。“這一條街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房子,住的也都是和我一樣的北漂”。
  在平安銀行上班的他,每天早上的“頭等大事”就是儘快趕到家門口的公交站牌處等公交車,爭取早點趕到公司上班。當看到他要乘坐的公交車開過來,一瞬間個子不高的他就被黑壓壓的一片人群擠在中間,然後“順利”地上了車。
  方強擔負著公司貸款業務拓展的工作。每天從早上10點到下午5點,頂著大太陽在外面跑,還經常被保安攔在大樓外不讓進去。“等到回家,估計曬得爸媽都不認識我了”。
  曾經擔任武漢某211高校某學院學生會主席的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在地鐵口囫圇吞棗般地吃個雞蛋灌餅就當作午飯了。“其實,有些時候有飯吃都好了,經常忙到下午4點,還沒空吃飯”。
  每天晚上回到住處,方強第一件事就是“癱”在床上,想要睡著卻並不那麼容易,燒烤攤上“五魁首,六六順,七個巧”的划拳聲會一直響到後半夜。一個月800元房租成為他在這裡堅持的“唯一理由”。“要是在三環附近,撐死了只能租到一個床位,再難也要堅持下去啊”。
  方強住的是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單間。站在門口看到,房間里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小電扇。一根細細的鐵絲從房間這頭拉到了那頭,平時要穿的衣服一件件掛在上面,一些雜物被隨意放在床上。“有獨立洗手間可以洗澡已經很奢侈了。”打開單間裡面的一個小門,方強一臉興奮地指著說。
  每天都過著同樣的生活,身體超負荷運作,但方強卻覺得:“日子過得充實,痛並快樂著。”在他看來,北京和其他城市相比“太不一樣了”,有著許許多多不同的東西。“記得剛從火車站走出來的時候,自己差點想喊一嗓子。”對於這個城市,方強“期待了很久”。
  在他看來,他的周圍比他厲害的人太多了。“像和我住在一起的一些實習生有的是名牌大學畢業的,他們都這樣,我有什麼好抱怨的”。
  “來北京就是一種鍛煉,不管是做什麼。說不定,今後某天北京某個小區房子的燈就是為我點亮的。”方強說。
  “在北京經歷的、學到的,都是能使我進步的”
  對於林曉曉而言,從江西來北京闖盪不容易,在火車上甚至一度暈厥。
  7月,林曉曉獨自一人來到北京參加面試。“當時什麼東西都沒帶,就擔心過不了面試。”但沒想到的是,沒過幾天,offer到手了。“沒辦法,只好從北京再回去拿行李”。
  想著連忙趕回去的林曉曉連續兩天沒有吃一頓正常的飯。“隨便吃個麵包就糊弄過去了。”可是,一直低血糖的她差點被“糊弄”得回不了家。“就記得那個時候在火車上暈暈乎乎的,本來還以為是自己困了,沒想到後來眼前一黑”。
  “噗通”一聲,林曉曉結結實實地倒在了車廂的地板上。“把周圍的人都嚇傻了。”坐在她旁邊的一位乘客趕緊把她扶了起來,攙著她去了餐車坐下。旁邊的一個女孩子遞了一顆糖給她。林曉曉緩了10分鐘,然後又站直了回到自己座位上。
  “不敢跟家人說,也不敢跟朋友說,就怕他們擔心。”有了第一次暈倒的經歷,林曉曉“特怕自己一會又暈了”,不斷地告訴自己要清醒,“那段時間真的是靠意志力撐下來的”。
  後來她還是決定到北京工作。“這麼好的機會實在捨不得放棄”。
  剛到北京的時候,林曉曉和自己的同事住在公司附近的賓館。“129塊錢一晚,實在是住不下去了。”找房子成了她的頭等大事。花了3天,終於在大羊坊安下了自己臨時的家。
  “從小到大沒過過這麼清苦的日子。住在這個又擠又潮的小屋子裡,飛蟲多得殺不完。”她說。
  相比居住的環境,附近的治安更讓這個從來沒出過遠門的女生害怕。“路上有的人有紋身,還會遇到打群架的情況。”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林曉曉只能一路小跑。“到了晚上,還會有些外來務工的人直接在路邊洗澡,都不敢走出來”。
  但700元的房租讓她在周圍再也找不到比這更便宜的小單間了,房租成了她留在這裡的原因。“說起來自己也是能掙錢的人了,所以不想拿家裡的錢,要證明自己能養活自己。”林曉曉說。
  “在你老家銀行,行長學的,可能就是你這個小職員在北京學的。”銀行的同事所說的一句話讓她記到了現在。在她看來,這是她在北京堅持下去最重要的理由。
  “穿高跟鞋四處跑,腳後跟都磨破了。”為了完成自己的業務,林曉曉只能咬牙堅持下去。每天這樣跑下來,讓她的腳後跟磨出了繭子。“這些困難也沒什麼,熬一熬也就過來了,人都要適應的嘛。”
  最讓林曉曉感到難受的是外出辦公。“周六去一個偏遠地區辦業務,在烈日下走了一個小時,走到的時候整個人都要虛脫了,但是一到辦公室就得立即‘滿血複活’。”回家一照鏡子,自己成了“黑臉包青天”。
  在林曉曉眼中,在北京固然很累,但學到的都是貨真價實的乾貨。在銀行工作,學到的不僅是理財知識,更能及時瞭解當下金融政策走向。
  “這裡的人都很高大上,出國留學回來的一抓一把。”985高校出身的林曉曉也不禁感慨自己“土鱉”了。在她眼中,她能從身邊任何一個人身上學到不同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理想,有抱負。既然選擇做一個不一樣的人,就要去努力,去拼搏,在北京經歷的、學到的,都是能使我進步的。”在她看來,就算遇到再難的事情,堅持一下也就過來了。“最怕的就是你沒堅持下去,最後後悔了”。
  (應被採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原標題:“看看外面的世界,至少將來不後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q06cqgn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